南亚酒店产业及餐饮业博览会

南亚酒店产业及餐饮业博览会

文化观察|预制菜,锅气几何?

发布时间:2022年10月12日 文章来源:AHCE作者:管理员

预制菜,锅气几何?

  2022-10-12大众日报 08版

  □ 记者 田可新

  实习生 王怡娴

  近两年,预制菜火了。食品企业通过工业手法对各类菜品原料进行处理,再通过中央厨房集中生产,用技术手段进行保存,如此生产出来的便捷特色菜品,新鲜度和味道都有一定的保障。对消费者来说,预制菜还省去了食物采购的麻烦,简化了煎、炒、焖等制作步骤,黑椒牛柳、宫保鸡丁、蒜蓉小龙虾……以往,做一道“硬菜”耗时又耗力,而今,可以直接购买包含辅料的半成品,通过加热或蒸、炒等方式,就能出锅上桌。随着“宅经济”的勃兴,以及餐饮行业的变革趋势,预制菜在餐饮行业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,甚至出了圈,带动了消费端市场大热。

  火热的背后,留下了一串问号。如是烹饪,让懒人直接变厨神,是否是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一种消解?五分钟出锅的预制菜,尚有多少锅气可存?

  缓解“厨房焦虑”

  走进各大商超,预制菜、快手菜铺满冷冻柜台;点击外卖App,预制菜、快手菜位列热销专栏;打开不少人家的冰箱,包装精美的鱼香肉丝、菠萝咕咾肉成了必囤的美味;诸多大V的直播间里,老坛酸菜鱼、蒜蓉凤尾虾成了爆品……根据艾媒咨询的相关行业报告称,2021年的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3459亿元,预计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。据了解,目前国内预制菜相关企业达到6.67万家,近十年的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数量呈上升趋势,并且这一趋势将继续保持。

  “消费端的预制菜,在整体的预制菜销售市场上,占比不超过10%。是供给端把预制菜的概念给炒火了,所以市场需求爆发,下场参与的企业井喷。”济南好煮夫快餐有限公司董事长窦大海告诉记者。

  供给端能炒火这个概念,也是因为这个概念恰好击中了都市人的消费心理,特别与年轻人的生活习惯相匹配。文化学者苟瑞雪则认为,这其实有效缓解了一种正在弥散的“厨房焦虑”。一方面,在疫情影响下,外出就餐不方便,宅家下厨频次明显增多,对于相当一部分的90后、80后甚至70后而言,实现“洗手煲羹汤,日日不重样”,难度颇大。另一方面,都市生活节奏偏快,高强度的工作压力,让许多上班族在8小时之外的时间更偏爱“躺平”,实在不愿意把精力再花在买菜、烹调上。如同曾经流行的方便面、速热盒饭一样,预制菜概念的输出,最核心的特点也是“短、平、快、省”,且在口味、品类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,无疑解决了上述两方面的生活难题。“算不上解燃眉之急,但越来越成为都市‘懒人’们的生活刚需。”苟瑞雪说。

  预制菜甚至还满足了一部分人走向精致生活的愿望。预制菜在消费端的普及,让人们“既想吃点好的,又不想做或者不会做”的愿望轻松达成。极易上手、“傻瓜式”操作,更让那些头痛“放盐少许,文火慢炖”到底何解的“小白”有了迅速变身“大厨”的成就感。有的年轻人借此拍照发圈“秀厨艺”……“这也是拓展社交圈层的一种方式。哪怕这种‘精致感’有点刻意,但不可否认,其间透露出的快乐和自在是真实的。”苟瑞雪说。

  是讲究还是将就

  吃预制菜的人到底是讲究,还是将就?热爱预制菜的生活,到底是精致,还是粗糙?截至目前也未有定论。

  争论背后也反映了其与传统饮食文化的冲突。国人饮食追求色、香、味、形的和谐一致,更追求制作工艺过程中彰显的匠心。古人云,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,一道道工艺精良的中式菜肴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。拿文学作品举例,其间就能折射出中国人吃得能有多精细。根据学者的考究,《红楼梦》中所描写的菜肴和西点就高达186种。

  现实中,一些经典名菜烹饪也繁复并独具深意。鲁菜的招牌菜品九转大肠,其下料狠、用料全,制作时先煮、再炸、后烧,出勺入锅反复数次,直到烧煨至熟,最终呈现出来的菜品要棕红色饱满有光泽,入口爽滑软烂,酱汁浓郁。有人评价其把中国菜的酸甜苦辣咸五味全部糅合在了一起,好似五味杂陈,让人吃下一口就犹如品味人生一般。“能品出层次感,甚至有所感悟,这才是烟火人间,食之大美。”美食内容自媒体人三岗认为,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美食爱好者,对某家餐馆、特定的大厨、独门秘制的菜品情有独钟;为什么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系列能够成为现象级的爆款的原因。

  日前,在东方甄选直播间内,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与俞敏洪、董宇辉聊天时称,“我从来不吃,预制菜是猪狗食。”此言一出立马冲上热搜,引发网友热议。即便如王志纲后来解释称,自己其实乃“心直口快”,但如是表述显然不妥。毕竟预制菜能够风靡还是适应了市场需要。而选择预制菜的大部分食客,最看中的卖点也不在于其口味,而在其效率喜人、省时省力。在济南盒马鲜生超市中购买了“湖南风味小炒黄牛肉”(预制菜)的黄先生就对记者坦言,“只要口味还原到七八成,我就能接受。”

  前路在何方

  其实,预制菜自古有之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火锅也是一种预制菜。南宋诗人林洪在《山家清供》里就讲到了涮兔肉片,并名曰“拨霞供”,以对照“浪涌晴江雪,风翻晚照霞”的美景。而且,火锅这种预制菜也讲求礼数的,如在东北吃火锅,主人得将菜摆放规矩,前飞(禽)后走(兽),左鱼右虾,宛若“众星捧月”以示尊敬。从这个角度说,如果多作挖掘,预制菜也能和消费者一起研究如何做,怎么吃,品出一定的文化味儿。

  而文化为美食赋能,大量的相关非遗项目就是富矿。比如潍坊就以“非遗美食+预制菜”模式,已挖掘包含富郭庄芥末鸡制作技艺、临朐全羊制作技艺、隆盛糕点制作技艺等在内的预制菜美食非遗项目52项,由此还带动了高密菜刀制作技艺等10项预制菜产业链相关非遗项目发展。有了智能科技的加持,在对经典菜品的精准还原、实现技术创新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平衡等方面,便有了更大的可能、更多的选项。非遗美食项目由制作技艺走向工艺,也意味着其以及相关产品完全可以打开通道,将内在的文化意蕴相勾连,推出更多有品质的地方特色系列产品,让更多历史悠久、风味独具甚至独门秘制的预制菜,成为地方新名片。

  现实中,人们对预制菜,还有诸如“菜肴名不副实”“食材不新鲜甚至腐坏”“添加剂过多”的吐槽。发展创新美食文化,核心是要保证产品的安全、营养和美味,这是预制菜文化能摆上百姓餐桌的基本条件。“常温预制菜和冷冻预制菜,在加工的过程当中,食材要经过各种高温和低温的处理,食物的口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,所以我们一直想要做好冷鲜预制菜,这种预制菜对食材的破坏度小,保鲜度和口感还原度最好。”窦大海告诉记者,“眼下,预制菜的概念火起来了,传统的大型企业和一些中小企业扎堆下场参与。带着这样的热度,预制菜未来怎样发展,还需要冷静思考。怎样真正传承中华美食文化,得靠符合市场实际的规划和有力的政策引导。”

  在推动产业生产标准化、机械化、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同时,还可以针对目标人群进行精准的研发。“当下的预制菜产业,能否在走向大众的同时走向精细?借助AR、VR等技术,可否对产品进行历史文化溯源,介绍风味形成的机理?针对三高人群、熬夜大军,有没有更加贴心的健康菜、附加提供养生食谱贴士?”苟瑞雪说,预制菜要想在消费端稳住人气,就不能仅仅追求量产复制,可以让产品再多点人情味儿。


南亚酒店产业及餐饮业博览会

指导单位

云南省商务厅

云南省工商业联合会

支持单位

昆明市商务局

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

中国国际商会云南商会

主办单位

云南万隆会展服务有限公司

联合主办

中国酒店用品协会

云南省旅游业协会

承办单位

云南万隆会展服务有限公司

云南泰达会展策划有限公司

协办单位

官渡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

昆明会展产业促进会

官方二维码

官方二维码

版权所有:云南万隆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南亚酒店产业及餐饮业博览会|酒店用品展|餐饮食材展|预制菜展|餐厨设备展  网站备案号:滇ICP备16007655号-18 网站地图

组委会:0871-67122784 13708730608  邮箱:905905199@qq.com  地址:中国(云南)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官渡区春城路219号东航投资大厦606室

参展报名

参观报名

联系我们